荣格八维导论:打破MBTI八维的刻板印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荣格八维 mbti 荣格八维导论:打破MBTI八维的刻板印象

荣格八维导论:打破MBTI八维的刻板印象

2024-07-09 13: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图:fkey)全文一共六千五百字,关于如何解释荣格八维方面非常干货,可以收藏后再看!目录:

1:序

2:内倾(I)和外倾(E)的区别

3:内倾功能的定义:导论

4:外倾功能的定义:导论

5:荣格八维练习题

一:序

各位在mbti相关论坛冲浪的时候,或多或少会看到这样的偏见或者说曲解

se是喜欢运动!喜欢漂亮的东西,现充!

fi是情绪化

si就是传统主义!教条且经验主义!

fe就是共情,会很舒服的讲话!

ni就是先 知!!你都不能预测未来你还能是ni?我可以用ni看出你不是ni!

ti就是逻辑,就是思考!

te就是执行力,是霸道!

ne是 混 乱 人!(这倒不算偏见?)

但荣格并不是这样写的,在学习荣格八维之前我们要知道荣格的立场,他是反对可能带来刻板印象(歧视)理论的人,或者说荣格的八维类型学说的创立,就带着人本主义色彩,有很多反“常识”的定义,比如把情感这个功能定义为“理性功能”,思维和情感两个对立而不分优劣的功能等等。

这个系列的目的大概是让大家真正回到荣格,了解荣格本人对于八维的定义,而不仅仅是被刻板印象操作的“娱乐人”。因为个人水平有限,在这个领域学习也才十年不到,这里就节选约翰·毕比在自己书中根据荣格原句给出的一些定义并补充论证。

约翰·毕比:美国医学博士,荣格分析家,旧金山荣格学院前任院长,研究心理类型已有50年,“美国精神病学协会”的杰出终身会员,并被授予 “国际心理类型协会”颁发的杰出贡献总统奖。可以说是公认的荣格之后在荣格派内部在心理类型方面承继者。(迈尔斯不是荣格派成员)

二:内倾(I)和外倾(E)的区别外倾以他的努力朝向客体和它对客体的共情与认同而与众不同,他的意志依赖客体。他努力的同化客体,同时又受到客体的影响。(荣格,1971:317)

相反:

内倾的显著特征是一意孤行地与客体对立。他与任何对客体的依赖作斗争.他拒绝客体的任何影响,甚至有些害怕客体,所以他会越发的依附概念,这些概念使他摆脱外在现实并获得内在自由的感觉,尽管他要为付出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权利心理。(荣格1971: 317-318)

如果用绝对化和单象论举例可能就是,外倾想要融入客观世界,并同时改变客观世界,内倾想要客观世界莫挨他们,并且逃避客观世界对他们的影响。

例如拿破仑就是典型的外倾,康德就是典型的内倾。这两个例子大家估计或多或少有些了解,文末再举出几个在咨询或者历史记录的实例,也算是课后题目,大家可在评论区作答和解析。

荣格在这里使用的人格化,指的是“内倾”和“外倾”。我们需要一些解构,从字面上看,这些他已经写过很多,他似乎在说内倾是“力比多转向内在”,和外倾——“力比多转向外在”,从而把不同的人区分开。

在《心理类型》书中的其他部分,他指出我们都会使用这两种过程,也就是说,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既有“内倾”的一面,又有“外倾”的一面。当他不是是以名词而是以形容词的方式使用这些著名的术语时,他最终能够清晰地去定义一个特定个体使用不同意识功能的方式。

因此,他有了这些内容,外倾思维、,外倾情感、外倾感觉、外倾直觉,内倾思维,内倾情感,内倾感觉,内情直觉,所有这些“基本的心理类型在同一个个体身上很少或者从不具有相同的强度和发展水平”,而且有符合“一种规则,只有一种类型是主导功能,无论是在强度还是在发展水平上"(荣格,1971:346)但是,这表示八种不同的心理类型都存在,所以并不存在哪个人说的你没有xx,或者说单凭某一件事,某一句话就判断出对方主导类型的情况。因为你不清楚他那时候用的功能是不是主导类型。

三:内倾功能的定义

总述:

荣格所说一个功能使用内倾的方式,是使用一个“依赖概念”的人格化术语。他解释说他使用概念这个术语是去“表达一种原始意象”(荣格,1971:437),也就是说是一种原型。例如,内倾直觉的个体是从客体上转移开并转移到原型“概念”上,这个概念应该是与客体是最匹配的。(具体后面还有举例)

原型概念,处在我们的内在世界,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深刻的思想(t,如康德的物自体)、一种价值(f,如上帝的“善”)、一种形而上学的意象(ni无 法 阐 释)或者一个现实的模式(s,如由食物引发的快乐),如何去理解依赖于内倾的功能是思维、情感、直觉还是感觉。当一种内倾功能被用来适应外在的事物时,它就处在与原型相对的一端,既不是刺激客体也不是情境本身,最终会控制这个功能的注意力。这种情况可以视为从客体本身撤回。

内倾感觉(Si):

可以这么说,是Si专注于现实的实感,例如你吃到一顿美食,听一首好听的曲子,听一场很棒的音乐剧等,然后就会由此激发出深层于心的感受(开心等等),并去追求这种感受。

内倾感觉,作为一种认知过程,“受到由客观刺激所引发的主观感受的强烈程度影响”(荣格,1971:395)。表示一个强烈认同这个功能的人会立刻对内在的、身体的感觉做出反应,例如这种感觉会被一顿饭的食物激发,所以胃胀(触觉)或者饭中的胡椒粉(味觉,嗅觉)、甚至餐桌上其他人的声音(听觉),比男主人或者女主人如何安排这个晚宴(视觉)都能决定他或她在晚宴上的开心程度,这是因为由于美食原型的失调被过度的刺激积聚起来了,但通常这个过程是不可见的。当一个人的首要功能是内倾感觉时:

从外面看,就像客体的情感根本无法进入主体一样。尽管一个主体的内容的确会受到无意识的干拢和客体甚感的阻碍,但事实上这种评价是正确的。这个干扰或许太太突然,个体会直接把自己从所有的客观影响中撤回来。(荣格.1971:396)

而这种基于客体刺激的主观感受,就是上文说的,在适应外在的事物时,si就处在与原型相对的一端,既不是刺激客体也不是情境本身(不再是客观感受到什么),而是最终会控制这个功能的注意力(被主观的感受控制)。

内倾思维(Ti)

从个人关系的角度上看,一个特别难对付的内倾功能是内倾思维,因为当一个人的类型是内倾思维时,“这种人拥有一种很特别的情感,他或她只使用一种消极的方式去看待问题。”通常,“他避免让自己去感受那些肯定会令人不安的东西”(例如情感)。(荣格:1971:383)

当这种功能被使用时,会去躲避客体,因为此类人使用这种功能去“建立他的概念世界,并且从不逃避去对一个想法的思考,因为他认为逃避的结果是危险的、破坏性的、异端的或者会伤害他人的情感”。(荣格,1971:384)但是,他遭遇到的概念都是原型概念,在日常的交流之外,但是相对外倾思维常见的发号施令,内倾思维会更加深刻,更加适合一个情境的实际界限。

但是这些“新”思想很难去表达出来,当其他人已经没有耐心时,内倾思维还在不断地重申自己的概念:它不知道何时停下来。比如他们通常可以根据客体环境来思考出在范围内的概念,而不是像外倾思维一样,去想着用自己的思考和概念给客体情境“立法”。

而这种基于逃避客体建构概念世界,就是上文说的,在适应外在的事物时,ti就处在与原型相对的一端,既不是刺激客体也不是情境本身(不是无视范围思考客观情况“是什么”),而是最终会控制这个功能的注意力(主观在情景内停不下来的构建“概念”世界)。

内倾直觉(Ni)

作为一种功能,它关注的是“意识的背景过程”,对于这类使用一种不同的方式行使功能的人,是“无意识的意象获取事物的尊严(dignity)。”(荣格,1971:399)这一种意识类型天生能“理解从先天遗传的无意识中涌现出来的意象”。也就是说,和通过思考,实验相比或者感受从一个相关情境中出现的原型不同,内倾直觉功能能够直觉觉察到原型意象,好像能够“看到”它一样:因此内倾直觉是一种可以带来视觉体验的功能,对于他人而言,他是“神秘的”。

例如荣格在与一位来访者交谈的时候,那位来访者一开始就知道这次咨询会有十天,然后看到了自己腰上有一只蛇,虽然别人看不见,但是那位来访者就是看得见,这就是内倾直觉的表现,它并不需要多的客观刺激,就能直接得到一副“图景”,这个“图景”不仅仅只是视觉上的一种图象。

内倾情感(Fi)

与内倾直觉相比,内倾情感只能感受到情境的原型意象,它无法看到原型意象。如果把印度这个国家视为内倾情感在集体意识中是主导功能的国家,这则三个盲人和一只大象的古代印度故事更能说明这个功能,因此所有盲人(在有些版本中有多达六个盲人,有的版本是一个城市中所有的人都是盲人)都代表的是内倾情感功能,直接去缓慢地摸他们围着的原型(在他们之间的大象)。很明显,在任何时刻,这种体验的思考式定义都是片面的——“这是一根绳”,“这是一条蛇”,“这是一堵大泥墙”——但是这个过程在大象被全部感受完之前不会停止。例如,知道在什么时候内倾情感功能会感觉“不好”是很重要的,它对整体的原型范畴感觉“不好”,因为在整个原型的不好没有被没完全体验完之前,它不会停下来。如荣格所说:

这种情感的来度只能靠猜测,从来不会被清蜥地看出来。给人沉默的感觉很难接近;它会退缩,就像紫罗兰从残酷的客体自然中退缩去补足客体的深度一样。它会带着消极的判断和假使,漠不关心的神情是它的防御方式(1971:387)

在理解内倾情感是什么的时候,需要抓住一个要点,原型能够被完全感受到,就像完全可以被思考出来、被直接地直觉到或者被身体体验到一样。如荣格所说,“当然,概念和情感的原始意象是一样的。基础概念,类似于上帝、自由、永恒,既是重要的概念也是情感价值。”(1971:387—8)。

fi是一个非常非常难以把握的功能,在我现在看来甚至比ni还难以把握,以后可能会出单篇文章来讲内倾情感的自性化,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看到的fi爆炸(愤怒),是因为我们打断了Fi对于某一个领域,某一个事物最深层的“爱”,因为这种出于“爱”的自性化被中止,或者说打破了Fi自我与客体对象应有的距离,于是就会导致愤怒,抑郁等等情绪。

自性化过程中最……艰难的一项任务就是桥接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总会存在一种危险,即是其中一位会单方面毁坏这段距离,随之而来的愤怒会不可避免地提高扰乱情感的可能性。每一种关系都有它应有的距离。当然,它必须通过痕迹和错误来寻找。(1973,1928年9月20日,53-54)四:外倾功能的定义

总述:

外倾以他的努力朝向客体和它对客体的共情与认同而与众不同,他的意志依赖客体。他努力的同化客体,同时又受到客体的影响。(荣格,1971:317)

正如荣格所讲的,外倾的观念会更加倾向于认同客体,并完全融人客体,他们通常无法与呈献给他们的刺激保持单当的距离。比如会过于认同外界的价值观念(fe),沉入到客体之中,例如用心去看书或者学习的状态(se),去参与外界无限的可能性(ne),让这个世界去认同自己认为对的事情(te)。

所以其实外倾和内倾的主导的区别非常简单,如果一个人更认同外界,并且自己也想成为外界的一部分,并且参与其中,那就是外倾,如果逃避外界对自己的侵入,不想要自己成为外界规则的一部分,并且闪躲,就是内倾。但绝对不是简单的内向和外向,用类似喜欢外出还是宅在家里来判断的。

当然外倾也不是没有内倾的倾向,只是比较多的时间外倾,其他时间可能依旧是内倾的特征,所以千万不要非黑即白的两面化看待,我们每个人都有八个功能。

外倾感觉(Se)

作为一种认知过程的外倾感觉,寻求的是“积累对具体客体的实际体验”(荣格,1971: 303),这个功能强烈的关注“在那里正在进行的”的现实时,使用这个功能的时候就无法注意到同时还有其它的事情发生:这对于观看一场足球赛,或者是专心于读书来说非常的完美,但是它不会注意到别人会说什么,也不会做意料之外的事情(ne则可能会做)。

我们貌似很多时候都会对外倾感觉的认知有误区,比如冲动,粗俗,现实等等。但这个功能如果是健康状态是完全没有这些特征的,反而是很努力和用心的普通人,一般这个功能只不过是对客体的专心而已。

外倾思维(Te)

外倾思维着迷于建立概念,频繁地忽略应该即刻思考别人在表达什么和什么样的语言回应是适切的。因此,外倾思维会一直坚持让这些概念去控制所有人的行为。很多狂热传教士都可能是这中类型,他们会简单的认为自己从外界建立的客观标准就是对的,然后让别人去遵守自己的客观标准。

正如荣格所说,强烈认同这个功能的“把……客观导向的思维准则……提升到一个支配原则,不但用到他自己身上,还用到他所在的整个环境中”。但如果从另一方面来看,现在的很多科学体系都是使用了这个功能。

比如在启蒙时期,这个最有特点的功能让约翰·洛克建立了政府的施政原则,很多西方人认为这个原则仍具普遍适用性,就像莫扎特详尽制定了首乐概念,任何人都能迅速的去字习仿效,达尔文也用外倾思维去建立了生物进化论,支撑了生物学的发展。所以功能本身是没有好坏的,但个人的认知水平和方向确实是有好坏的。

外倾直觉(Ne)

外倾直觉会直接卷人到客体的可能性中,对于强烈认同这个功能的人而言“他的全部生命都会淹没在整个新情境之中”(荣格,1971:368)。不论外倾直觉主导人在各行各业,他们都不会满足于现状,很可能会学习比较小众但是他们认为是未来的东西。

若使用一个隐喻来描述这个直接的、本能的过程的真实情况,那就是外倾直觉的功能在自己的心里面,就像使用一个交通灯一样运作,当绿灯出现时,可以通行,红灯出现时交通暂停,黄灯出现时,需要用心等待。

对于那些不具有同等外倾直觉发展水平的人而言,他们是察觉不到有这个交通灯的,反而会觉得这个人在不遵守交通规则,到处乱撞,完全没有看红绿灯。他们无法理解这些外倾直觉的人在这个时候前进、停止或者暂停。

外倾情感(Fe)

外倾情感是对他人的情感——也即是情绪和偏见,或者广义上来说是对社会的,所以一个强烈认同这个功能的人的人格“表现出对外在情境的适应,她的情感与客观情境和共同价值相协调“。(荣格,1971:356)他们时常会因为他人认为的客观的价值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好坏。

荣格告诉我们女性被外倾情感带入到她“爱的选择”中,能够确认那个“‘般配的’男人就是她所爱的人,而非其他人。”(荣格,1971:356)但这个“对象”并不是“喜欢”的,而是客观价值标准中“合适”的。另外,如果是功能使用正常的情况,没有其它类型比外倾情感更能够去让人感受到欣赏和同情。

五:荣格八维练习题

1:分辩以下四个分别是内倾还是外倾。

A:一个科学研究者,每天完全不社交,几乎不会和其他人在现实交流,最后一生未婚未娶,生命的最后几年还爱上了一只鸟,目标是做出可以改变世界的科学成果,并且希望让自己的科研结果成为这个世界的准则。

B:热爱聚会和社交,每天晚上吃饭必须要找人一起聊天和讨论问题,每天会定期出去运动,虽然个子比较矮但是很受女性欢迎,但不是很想让别人进入自己的生活,也不喜欢和别人讨论关于自己思考的问题,也尽量不让别人的建议打破自己定下的准则,比如每天必然吃两颗药,无论是什么药。

C:热爱爬山和朋友一起采蘑菇,喜欢聚会。在三十岁时因为防止他人(也可能有自己)对自己过去可能的窥私和分析,把自己曾经的日记等手稿全部焚毁。

D:喜欢喝酒,抽烟和出去耍,没有钱就借钱或者找父亲要,反正花钱要大手大脚。青年时期目标是当一个诗人,追女朋友的时候写了非常肉麻的情书(还有情诗诗集),对方一离开自己就觉得受不了,大学的时候聚众闹事并且和其他同学打架,目标是让世界在他的引导下变得更好。

2:假设同时都是信仰上帝,以下几种人分别是什么功能

A:看到了宏伟的教堂,听到了美妙的圣歌,我感到圣洁和愉悦的情感从我内心中迸发,所以我选择信仰上帝。

B:我早已看到过上帝了,或许在什么地方,然后就是信了。

C:在我不断反思之后,我觉得这个世界必然是有一个万物存在的根本原因,这个原因就是上帝,所以我选择信仰上帝。

D:我感受到了一种深沉的圣恩,一种爱,这种恩赐应该是有一种来源的,我会专心的去感受。

3:分辨以下四句话可能是哪种功能

A:“我这是为了你好,你终究是要走上社会和人接触的的,不能每天在家里玩电脑”(其实你在上网课)。

B:“科学就是对的,一切和科学不一样就是错的,中医算个什么东西,它科学么?”

C:“为什么要做这个,没什么啊,就是我想去学点新东西,你不觉得一直做一样事情很无聊么?”

D:“别吵我,打游戏!打游戏!!”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